2.14.2016

走不盡的千仞萬壑 – 黃山遊(下)





光明頂


黃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位居前、後山交界處,無論從哪上山,這個高曠平坦的峰頂皆為必經之地,我們前兩天的行程也都不止一次穿過它。

眺望光明頂
由於光明頂位居制高點,即使距離尚遠,都能輕易瞧見那顆亮閃閃的標誌大圓球 – 黃山氣象台,看到它,就知道光明頂近了。

黃山氣象台

此處永遠都是遊人如織,居高臨下,視野遼闊,眺望群峰,可一覽眾山小,它也是黃山上觀賞日出、日落最受熱門的駐足點。

關於光明頂的另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當屬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裡明教教主張無忌與江湖六大門派決戰光明頂的故事,我相信,在這座山頭流連忘返的人群裡,一定有不少曾受金庸小說熏陶而來此尋覓武林蹤跡者,當我初次踏足此地,驚見那藍天照耀下熱鬧的遊人,起初還不禁左顧右盼,究竟人群中是否藏有那寬袖長袍持長劍足蹬步履之俠客隱身?這場持續不到15秒的白日夢很快就被四周吵雜的人聲、鮮豔的旅遊裝束給叫醒。

長劍又何在?登山杖還比較實用。

天都峰


前面提到,在路線規劃上,最後一個重頭戲是攀登黃山最險峻的天都峰,但,負重爬山的問題始終未解。

靈感常如神來之筆,你不知道它何時會翩然造訪,第二天下午,當我們在西海大峽谷南線的步仙橋上歇腳,來了一對健腳父子,他倆是從前山用雙腳走上來的,不像一般遊客先取索道上山。看得出這位父親有意培養那正值青春期的大男孩吃苦耐磨的本事,他們也將一步一腳印地走完整個大峽谷,兩小隊人馬相遇那會兒,父子倆業已攀爬過天都峰,在聆聽他暢談前路種種時,突然天外飛來一個聲音竄進我大腦,想到在抵達天都峰前必須經過玉屏樓,而玉屏樓不就是個賓館嗎?我們何不試試看把行李寄放在賓館大堂託管?況且,天都峰下山後也得回到玉屏樓才能搭索道,都是順路。

第二道難題,應該也有解了。

第三天清晨,同伴夢正酣,我獨自摸黑上光明頂與數百人擠看那時隱時現的日出,回程順路買了熟食,到房間叫醒母子兩,用過早飯,便告別白雲賓館,最後一次行經光明頂、鰲魚峰,往前山推進。我們的雙腿依舊如螃蟹般僵硬難看,然而心情卻是雀躍的,穿越樹林,途經「百步雲梯」上上下下的山路,對經歷過前兩日鐵腿鍛鍊的這三人,已顯得稀鬆平常。


百步雲梯

前一晚夜雨伴眠,雨停後,天氣一改前兩日的藍天白雲,山巒中漂移游動的繚繞雲霧,在群峰中快速聚集、飛散,這不正是更讓人期待的煙雲黃山?

從天都峰遙望玉屏樓所在之山峰,半隱於雲霧中

怪石、奇松、雲海,本就是黃山上最殊勝的絕景,雖然晴朗的天氣對旅人較有利,但由於滿腦對黃山根深蒂固的絕美印象正是中國畫中的水墨風,我更期待的,是走入那雲深不知處的神仙化境。

全部行李上肩步行的前段路約走了一個半小時,就在快到黃山上另一個大熱門景點 –「迎客松」前,碰到被收束的排隊隊伍。

排隊與迎客松拍照的隊伍

我們起初還搞不太清楚為何塞車,待往前挪動了約半個小時,才明白是為了要與這顆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松 – 「迎客松」合照。

我們三個左看右瞅,比起一路走來的奇松而言,這位大明星委實並無太吸引人之處,當下決定離開人龍,不再耗時間,找個離官方合影點稍遠處,快速完成了紀念照,即轉向上方的玉屏賓館。賓館前檯的服務員對我們寄放行李這項要求似乎習以為常,小小還價一番後,一大一中兩背包30元(人民幣)成交,當下如釋重負。

玉屏樓緊鄰迎客松,形成一個遊客聚集的腹地,排隊等拍照的長龍、休息集結的遊客團體、又是前山索道的起訖點,人聲鼎沸,我們恨不得快快將人群甩在後頭,整裝完畢,立即上路。

離開迎客松、玉屏樓這個熱區,還會再往下走的,就只剩下要繼續攀爬天都峰、及跨越天都後從另一側步行下山的健行者了,相較於迎客松那類大眾景點的遊人密度,現在的感覺又來到我所喜愛的山道健行,即使路程中仍得先繞過高低不等的盤山路,也幸好彼時已較前兩日陰涼,輕裝行二十分鐘後,傳說中最陡處幾乎呈85度角的天都峰終於矗立眼前。

天都峰近乎垂直山壁

我靜靜站在登山口,先以目測研究這條緊貼山壁的石階步道,發現其階梯寬度的確較其他步道窄得多。

天都峰攀行石階

健行者緊貼一側拉著繩索自然形成縱隊往上爬,不太聽得見夥伴間的笑語歡聲,幾乎都是默默斟酌自己每一步伐,確認每一趟手的抓握與每一步腳踏點的實在,人的軀體姿勢也都多少呈現彎曲拱形,這種攀爬狀況在此次黃山行中倒是首見,可見它著實有一定的難度。

不論如何,既來之則安之,起步吧!

天都峰是黃山三大主峰之一,高度僅次於蓮花峰與光明頂,海拔1810米,古稱此峰為群仙所都,故名「天都」。有詩云:「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據說天都峰因太過陡峭,自古無山路,有文字記載僅出現於唐代的島雲和尚從東側歷經千辛始登峰頂,直到明代普門和尚率眾僧從西側攀登亦攻頂成功,也吸引後人從西側鑿石成道,以利攀爬。不過正式的石梯路是直到1936年才修成,總長三里共1564階、194根石欄杆及600米的鐵索供登山客拉撐。

登天都峰的每一步每一握都顯得異常謹慎

初登才幾步旋即明白為何攀爬者普遍呈現那種曲體的姿勢了,除了山壁角度果真近於垂直之外,踏階高度都比一般來得高很多,導致每一次的抬腿爬升都得比平常慣性上來得更大步,這時,人的自然反應要不單手或雙手得抓牢外側的繩索,個子較小的甚至會不由自主捨棄位置過高的繩索而採取趴附石階的方式一步步往上「爬」,讓重心放低,以增強安全感。


一側是拉繩另一側則鑿壁為扶手

我讓弟妹陪著小侄子依照他可以的速度慢行,獨自快腳上山,時不時仍回頭關注他們的動靜,回望來時路,此時黃山已籠罩在層層湧動的雲霧間,失去了陰陽對比的光照,群山色澤更趨倉黑,黃山松也更顯桀驁蒼勁,幻想中的山水巨作漸漸浮現,只嘆攝影裝備太遜、技術更是不足,愧難攝錄下仙境般的世界,僅能將此美好鎖在記憶。


水墨煙雲

隨著高度上昇,在爬到天都峰約4/5的高度時,我們勇敢的小男孩決定到此為止,遂相約山下見,我轉身跨過由兩條長石塊搭起的這道「天橋」斷崖。


天橋

再繞過幾處轉折,彎身通過一處如天外飛來的超大石塊形成的門洞,幾個迴轉,再經短坡攀爬,終於來到傳說中最讓人步步驚心的最後一關 – 「鯽魚背」。


鯽魚背

長僅10米、寬約1米的鯽魚背,位於海拔1770米高,其實就是一條寬度極窄兩側皆為千仞山崖的懸空稜線,此處圍欄又架設得異常低矮,跨越時得彎下腰方能邊扶著雙側繩索邊朝前緩步推進,路窄僅容單向通過,在等待時,我停下腳步靜靜觀望,厚不見底的霧靄重埋足下,此時的鯽魚背像座騰雲駕霧的天橋,就算有膽下望者幾乎也完全無視野可言,也因此有人形容,望不到懸崖深處要比望得見更令人膽顫。


鯽魚背

雖僅短短10米,只見大家都放慢腳步小心翼翼,雖然我並無畏懼感,也只好亦步亦趨耐心地跟隨前面一小隊慢行者之後,同時亦細細體會一種行在雲端的飄浮感。


鯽魚背

過了鯽魚背,天都峰頂已近在咫尺,再無難路。峰頂並無什麼立碑大牌,僅在一石塊上以小字標示「天都絕頂」以及說明兩側下山的里程。


天都峰頂標示牌

山頂毫無遮攔,大風不斷呼嘯竄頭,雲海在腳下快速成型、飄動,又散開,因甚難找到取景點,加上風勢過大,我也不再眷戀,拜託其他山友幫忙拍了張登頂紀念照,轉身再次通過鯽魚背,原路下山,心滿意足。

黃山松

黃山松枝葉特寫

根據搜尋到的資料,黃山松分佈於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雲南、廣東等地,甚至台灣的中央山脈也有,名叫「二葉松」,它生長於海拔600~1800米高的山地。神奇的是,在黃山上所見到的松樹,多半是從懸崖山壁、深壑幽谷的石縫中竄出,似乎無需土壤即能立基。原來黃山松的根系會不斷分泌出有機酸,慢慢將岩石溶解而分泌出某種礦物鹽當作其生長的養分,再加上日照及雨水,孕育出生命力異常頑強的特有「黃山松」,又因其成長的形體千姿百態、有濃綠的松葉、曲折的枝幹,順著風向攀附在宛如刀鑿斧砍的懸崖峭壁上,其生長速度奇緩,我們看不到的根部甚至比樹幹更長,鑽入山體深處,能歷經風雨雪寒而屹立不搖。

怪石配奇松,絕對是黃山所以名震天下的兩項至寶。

迎客松

迎客松

迎客松是黃山作為標誌性的一顆名樹,此樹高約10米,多年來受到植物專家的悉心呵護,當我們好不容易來到其跟前,坦白說,怎麼看都難以領會神妙何在,因為它一則未與山體間形成太過懾人的峭壁,周遭環境比起黃山上的諸多名樹要來得相對雜亂些,樹形僅稱得上秀麗大方,也無法理解為何幾乎所有遊客都甘願在冗長的隊伍裡耐心等候,只為站立其側留影紀念。據說它的一幅臨摹畫作被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裡,可能就因為此緣故,這顆和藹可親的黃山松已被提升為代表國家的象徵,因此能親炙真顏的確難能可貴。

迎客松,是顆800年的老樹公公。

探海松



位於北海景區的探海松,是我們從後山初登上黃山不久後視覺上的一大驚豔,緊扣心弦。探海松位於始信峰附近,垂掛在懸崖峭壁邊上,向崖底方向的枝葉伸得老長老長,細細一條向下斜傾卻又挺得穩穩的,被形容為「猶如蒼龍探取海中之物」,因此得名。

探海松,樹齡500年。

夢筆生花

夢筆生花

北海景區內有一株名為「夢筆生花」的黃山松,聳立在孤峰頂尖裂縫處,冒出一顆如花般綻放的黃山松,作為基座的山峰形似毛筆,所以名為「夢筆生花」。頭一天行經北海景區時我並未留意,倒是在西海峽谷南線時遇見了這一棵樹,回來後與資料上的孤山樹形比對,發現竟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在孤峰上展開似一枝小小如花朵之傘狀樹形,生機盎然,饒富趣味。

此株黃山松,年歲不詳。

樹形自由奔放的黃山松

光線的陰晴順逆,也賦予黃山松渾然天成、各展其姿的生動表情。


天都峰上一顆如群魔亂舞的黃山松

尤其在陰沈濃厚的霧氣中,那些奇松更顯濃黑蒼勁、枝幹雜生猶如精靈亂舞!

樹若有靈,黃山上的無數奇松應該最能令人產生無邊的想像!

奇巧怪石

我本不甚喜歡將大自然造化的形體強塞以擬人化的名稱,總覺太俗,反而把想像力給限制住了,沒想到在黃山上我倒是挺自然地接受了他們對幾處奇石的命名,而且,真有幾塊大石頭長得真是奇、真是妙,令人叫絕。

飛來石

飛來石(圖左)

從北海賓館抄捷徑走向白雲賓館途中遇到一指示牌,提醒我們注意遠方山頭那塊石頭,就是鼎鼎大名的「飛來石」。由於相距太遠中間又有雜景阻隔,我們無法近身研究它與其下石基的關係,待後續翻閱資料方知,飛來石高12米,寬8米,重達365噸,如同天花飛來的一塊妙石,就這麼輕巧而不經意地矗立在峰頂,故名。

猴子觀海


猴子觀海

黃山上那麼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唯一會讓我發出會心微笑,每次重看照片都端詳再三,玩味不膩的就是「猴子觀海」。從獅子峰下來別傻愣愣的只看腳前路徑就一定不會錯過對面山頭這塊巧石,它孤零零蹲踞在平坦的峰頂,身子往前方山谷下探,所在位置與懸崖邊隔了幾公尺,看樣子是隻懂得保護自己但又充滿好奇的猴兒,古人曾寫下詩句讚嘆它:「靈猴觀海不知年,萬頃紅雲鑲碧天,坐看人間興廢事,幾經滄海變桑田。」

由於四周並無任何雜景,它就這麼專注在自己的心思,不動如山,似也已看盡千載紅塵變幻卻仍保有一顆好奇心。記得我路過時剛好夕陽殘暉斜斜地在其後背勾描出一道柔和金光,我不禁怔怔地這麼守望著它,也許,也許待天光暗去,大地漆黑之際,它會不會就跳動耍玩了起來⋯⋯。

黃山的花崗岩體長期接受垂直向風化崩落,而造就出讓人目不暇給的奇峰巧石,或渾圓雄厚,

天都峰奇石

或身軀扁長頭形如鰲、

鰲魚峰

又有如玉筍臨風,輕懸於山壁一角,不斷挑戰人的眼界經驗。

天都峰奇石

整個黃山就是座偉大的生態博物館。

日落日出

因為行程的順利,黃山上兩次日落與日出我都沒錯過,雖然無福見到獨步天下的「群峰拱日」、「雲海日出」等壯美大景,卻也都令人難忘,不虛此行。


獅子峰

頭一天住「北海賓館」故就近選擇獅子峰觀賞當天之日落與次晨之日出。

我所來到的觀景台並不大,是一塊七、八米寬表面光滑渾圓的大石頭,雖然聚集來的人群不算太多,但受環境限制得在樹縫裡繞繞找找方能喬出自己比較喜歡又能站穩雙腳之處。往西看,雖然在夕暉裡未現層疊山巒,人們卻很有默契地靜靜等待,最終,那顆橘紅的圓蛋劃過一抹薄雲,暈染天幕,落在一株挺拔的黃山松旁,這時的太陽顯得溫婉而燦爛,如此的完美卻又稍縱即逝。

獅子峰日落

次晨四時許,我戴上頭燈、披厚外套,摸黑穿越已然熟稔的林間小徑,再度來到獅子峰那塊大石頭,找到向東的位置,等待旭日升起。

獅子峰日出

初陽以群峰為踏點,黃山松為伴,陡地蹦出,不見太多猶豫,耀眼奪目僅在一瞬間。

刺眼的日光令人無法直視,本欲轉身回程,不經意將視線朝向西方,卻驚豔於眼前這座被閃閃金陽灑落的大山,

獅子峰日出

極斜的光線射角造成山體轉折處強烈的陰陽對比,而山後的天空,也出現複雜的顏色層次,黃山松錯落分佈在山的節理夾縫,再加上畫面前側兩種不同深淺的綠色松葉,光線是大自然永恆的化妝師,我深深為其傾倒折服。

鰲魚峰

第二場落日秀,我們不選大部分遊客熱衷的光明頂,反倒聽從賓館前台服務員的建議,走到更遠些,沒什麼人來擠的鰲魚峰。那天我們仨沒人偷懶缺席,早早就來到這隻怪魚背上,先四處繞一圈,才發現這座峰頂的視野異常廣闊無邊,甚於光明頂,居高望遠,心曠神怡。接著又發現魚頭旁出現一座如花瓣綻放的峰頂,想必就是黃山第一高峰 – 「蓮花峰」。

蓮花峰

這時的蓮花峰在霞光照拂下,山體益顯溫潤親人。

夕陽未紅,皓月早已等不及地高掛山頭。

鰲魚峰黃昏

狹長的鰲魚峰是由多塊超大石體拼接成的看台,四處繞繞後,我選了一塊接近懸崖邊的大石臺落腳,當棉花般的雲朵被染成火焰時,我完全不想再挪動身子了,就這麼坐著靜觀山崖下無邊無際的大地,雖然此時的落日並無層層群峰烘托,亦未見奇松伴隨,然而當時的心境卻是幾日裡難得的沈靜安住。

鰲魚峰頂觀落日

夕陽緩緩拖移著眷戀的步伐,留下她在此日給予人間最後的溫暖,就如我也不捨此般美景,想化作一顆小小的黃山松,與自然同造化。

光明頂

最後一個看日出的早晨,無法免俗地跟隨群眾的腳步,我在大約清晨五點前抵達光明頂,哪想到這裡早已人聲鼎沸,前面擠滿了四、五排人。

光明頂等候日出的人潮

雖然不擅往人潮裡鑽,但也只好湊熱鬧站在人堆裡,自己身材再怎麼高、再怎麼用力墊腳伸頸也很難望到遠在斜前方的日出位置,反而因為現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高舉手機或平板拍照,我們這些站在後面的只好打趣說不如看前面人的銀幕拍到的日出畫面還比較清楚哩。

雨剛停不久,天象還不十分穩定,日出大秀也在忽隱忽現之際拉開序幕。許是這場日出過程著實不太出彩,隨著太陽已升,前排漸漸有人離場,我也才能遞補到前排並收錄下幾張平凡的日出照。

光明頂日出

又是在轉身後才遇見了美好,在日出的相對位置又出現這幕受到金黃光芒佈體的山與松,俗人心隨境轉,我歡喜沐浴在這暖暖晨光,在心底祝願這最後一日的行程有個好的結束。

光明頂日出

壯麗的黃山遊,在登頂天都峰,領回所有行李,從玉屏樓搭前山索道下山後劃下句點。那位從宏村把我們載過來的司機師傅也依約來到山腳下再度接上我們,彼此像老友般問候此行心得,我閒閒聊起:「那蓮花峰跟天都峰為什麼要輪流封山呢?好可惜我們這次少登上一座美麗的蓮花瓣。」本以為他會解釋成輪流調養生息以保護山林永續生態等等想當然爾的理由,結果,果然大哥就是大哥,他大氣的回答:「這樣的話,你們就還會想再來呀!」

會嗎?或許吧?世間的一切奧妙緣份可不是我自己說了算!

3 則留言:

  1. I've been there, too. Your writing brought me back to Mount Huangshan again. Wonderful experience! Thank you for sharing. Good writing~

    回覆刪除
  2. I've been there, too. Your writing brought me back to Mount Huangshan again. Wonderful experience! Thank you for sharing. Good writing~

    回覆刪除